English

妙语亦回春

2000-04-26 来源:生活时报 扶 云 我有话说

我国古代医学家很讲究语言的治病效应,名医华佗说过:“忧则宽之,怒则悦之,悲则和之,能通斯方,谓之良医。”

《太平广记》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:唐朝京城有位名医,医术很高明。一少妇随丈夫外出,途中进食曾误食一虫,即疑心虫在腹内食其脏腑,自此忧虑成疾。经数次治疗都未能奏效,最后请到这位京城名医。名医打听到病因,便微微笑了。随即叫来病人的贴身奶仆,悄悄对她说:“我今天用药使你们夫人吐泻,你拿盘盂接时,就说有一小虾样东西吐了出来,事后不要泄露天机。”医生施药时,让病人闭眼安坐,奶仆遵从医生的吩咐行事。医后,这位妇女的病就好了。这妇人为何听说有虾样东西吐出,病就没有了呢?此在于少妇成病在“心疑”之上,若去得疑,就不存在什么病了。正是疑心落地、身体通透,宽心平气,病便退去。

疑病如此,那急病怒症又是怎么“诊治”的?且看《仪真县志》:李瞻,以眼科著名。曾有一人眼睛红肿疼痛,心焦如焚,急火中烧,药而不效。李瞻了解病情后,稍事沉吟,对病人说:“治你眼睛并不难,只需将邪毒流注股部,十日内邪毒将自股部溢发。”病人把注意力都转到股部,只等股部发毒。到第三天,李瞻用一味药就把他的眼病治好。十天过去了,股部也未发毒。李瞻事后解释说,性急者患眼疾,愈思之愈难好。观其情态,宜用“调虎离山”之计将病气移开,此病者火毒攻及双目,故移其意——以忧股下出毒,病症好医矣。

忧能生疾,也可治病。又有一医书记载:某人新考上了状元,喜出望外,告假返乡,因欢喜过甚染病病倒。请一位名医诊视,医生看后说:“你的病治不好了,七天内就要死去,快赶路吧,抓紧点可以回家看一看。”状元好不丧气,日夜兼程赶回家中,谁知七天后身体竟好起来了,好不憎恨那霉气的医生。一日,他的仆人进来说:“有位医生有信致公子,特瞩我交与您。”状元拆开信,正是那位名医写来的,信中讲:“公自及第后,大喜伤心,非药力所能愈,故仆以死恐之,所以治病也,今无妨矣。”这跟华佗所言“悲则和之”正好相对而出,即“喜则悲之”。

“喜则悲之”是求病人的情志平衡,那郁闷之病又如何医治呢?古时名医李建昂,为一儒生诊治郁病。李建昂诊毕,出来向家人要了这儒生昔日所读之文,进屋就乱念狂念,儒生叱问何人狂嚣、半点文句不通,李医不管叱问,却继续不止,声音愈高。儒生最烦人糟蹋斯文,一怒之下郁闷得泄,谁想病便不治自愈了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